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因學科發展需要,擬面向海內外誠聘優秀人才,具體情況如下:
一、 申請條件
1. 應聘教職者研究背景應基本符合相關崗位需求(崗位需求見文末);
2. 應聘教職者應具有海內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博士學位,且具有2年以上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或海外工作2年經歷,優秀者可另行考慮;
3. 應聘教職者擬聘崗位(教授/副教授/講師)將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和學校相關政策進行確定,并報學校審批。
4. 本次招聘簡歷接收時間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符合條件的優秀學者可將簡歷發送至學院人事秘書廖老師(Email: 2017612183@hust.edu.cn)。如有疑問也可郵件聯系進行咨詢。
二、 崗位職責
1. 在擬聘崗位方向上取得標志性重要成果,參與學科建設、提升學科影響力;
2. 負責/參與打造本科生/研究生精品課程;
3. 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量;
4. 指導一定數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5. 參與其他公共事務管理服務等。
三、 學院提供的支撐條件
1. 為新入職教師配備1位職業發展合作導師;
2. 提供一流的科研支撐:包括但不限于經費、平臺、設備、物理空間、研究生招生指標等;
3. 提供一流的教學支撐:包括但不限于支持開設課程、配備合作授課人/授課指導人、支持出版教材等。
四、 學校提供的支撐條件
1.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與福利;
2. 提供相應級別的科研啟動費、安家費;
3. 優秀人才可享受周轉房或人才房;
4. 符合條件人員可申請學校、學院人才計劃項目;
5. 提供附屬優質醫療和子女教育資源。
五、 申請所需材料
1. 個人簡歷(含簡歷中相關信息的證明材料);
2. 近五年代表性學術成果5項及成果簡介;
3. 擬應聘崗位方向工作設想;
4. 其他材料和要求待初步接觸后另行告知。
六、 華中科技大學及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有關情況介紹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基本構建起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本校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學院現設有7個系,包含專任教師220余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7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各類國家級重點人才50余人次,省部級人才40余人次。學院擁有6個國家級平臺、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近十年來,學院承擔并完成的國家和企業科研項目千余項,科研經費連續保持華中科技大學前茅;先后獲得國家科技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優秀教材獎等共5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共10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達700余項;有6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2年,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并列第一;2016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此外,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13年、2018年被連續評估為優秀類國家重點實驗室。
招聘崗位及職責 |
序號 |
崗位名稱 |
崗位的研究內容 |
基礎課程教學職責 |
1 |
機器人化智能加工
|
開展視覺伺服、多機器人協作、人機技能遷移等方面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工作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2 |
先進電子設 計與制造或機器人化3D噴印 |
開展柔性電子、印刷顯示、智能感知、AI芯片等新興電子器件與系統設計理論,以及相應的微納制造、噴印制造、激光加工、集成電路制造、IC封裝技術與裝備原理研究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3 |
超精密智能加工 |
超精密制造領域基礎理論、工藝、裝備與測量技術研究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4 |
激光精細制造 |
面向前沿領域功能性微納及復合結構的激光精細制造需求,開展短脈沖激光加工工藝機理、光學設計、器件制備、數字化制造裝備等研究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5 |
機器人化智能焊接 |
圍繞復雜構件機器人化智能焊接開展焊接過程多源信號融合與分析、機器人測量-焊接-補償一體化閉環控制方法、多機器人協同焊接路徑規劃與姿態控制等研究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6 |
智能數控系統 |
面向高端數控機床,結合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究數控系統指令域工業大數據的自主感知、機床動力學與數控系統指令域大數據融合建模的自主學習、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伺服驅動的自主執行等智能化體系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
承擔《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7 |
復合材料加工 |
主要開展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的加工力、熱、變形等機理研究以及相關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制備工藝和設備研發等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8 |
電子封裝 |
1、先進電子封裝技術(封裝設計、模擬與制造,三維系統封裝、異質異構集成等) 2、光電器件封裝與集成(功率半導體器件、高溫等惡劣環境下器件封裝等) |
承擔《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任務,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9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開展機電系統動力學,特種裝備智能設計與優化,高端裝備動態設計與控制、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及車輛工程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工作 |
承擔《工程制圖(一)》或《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2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48課時。 |
10 |
光機電MEMS器 件與智能微系統設計制造 |
面向空間探測光學元件、下一代半導體材料加工設計和微系統關鍵零部件與光機電MEMS器件設計制造領域開展基礎理論、工藝、制造與測量控制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面向空間微納衛星平臺探測感知、地面無人機器人導航與避障、汽車高級輔助駕駛為代表的智能感知微系統設計方向,開展微系統設計、激光測量、點云成像和智能多域導航等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11 |
光電檢測與智能傳感 |
圍繞IC、電子等先進制造和集成工藝質量檢測,裝備與系統狀態信息數據獲取與分析,生物組織結構成像與快速準確病理診斷等背景需求,開展微光機電智能傳感、光學高分辨快速檢測、圖像智能處理與分析理論、技術研究和應用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
12 |
流體傳動及控制 |
深海液壓元件與系統 |
承擔《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課程任務,年均不少于24學時 |
13 |
數字化智能化裝配 |
面向復雜產品裝配階段,以裝配工藝、裝配系統、裝配質量管控為目標,開展數字孿生、虛擬/增強/混合現實、人機協作、人因工程等數字化智能化理論研究、技術應用和系統研發 |
承擔《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課程任務,年均不少于24學時 |
14 |
其他 |
與機械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有關的優秀人才均可自薦報名。優中選優,寧缺毋濫 |
承擔《工程制圖(一)》、《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3門本科生基礎課程中的至少1門,且此課程年均不低于24課時
|